从秦至今,南阳行政区划脉络清晰,基本是辖县的行政区,南阳的一把手,先是郡守,后为知府,共计200余位,其中一半正史有传,“豫南首郡”之重要可见一斑。
100余位郡守,其衙署湮没于历史,已不可考;100余位知府,南阳府衙倒实实在在是他们“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这里我们不妨虚拟他们的一位——清代 南阳知府顾嘉蘅一天的生活,对100多年前的“一天”进行场景还原,以其行踪为向导,为读者导游府衙,也是以他的一天生活为剖面,给读者看一个知府的日常 工作和隐秘生活。
1868年,一个南方籍官员走出了南阳府衙大门,回头望去,目光中多是依恋。他,就是五任南阳知府的顾嘉蘅,在南阳生活了十余年。
顾嘉蘅,号湘坡,清代江苏昆山县人,道光庚子科二甲第五名进士。1847年秋因京察考核为一等,以七品翰林编修,调升为从四品南阳知府。1848年, 因母丧丁忧归里。1851年二任南阳知府。1853年,父亲病逝,顾嘉蘅又以丁忧归里。时遇捻军起事北来,兵报火急,埋葬父亲的第二天,顾嘉蘅就被清政府 诏令“夺情”回任,是为顾三任南阳知府。之后,又两次任南阳知府,直至公元1868年离开南阳。当时他已年逾六旬。
顾嘉蘅与南阳府衙,渊源极深,衙内有他遗存多处,但历史上从未有过这样的“一天”,但文中所引述的史与事及史事发生地点,都是真实的,没有虚构。
时间:凌晨5点~上午11点事件:大堂衙参
顾嘉蘅所住的燕思堂,面阔五间,由两阶踏步登堂入室。高敞轩昂,宏丽精致。因为顾嘉蘅前不久刚刚维修过,格扇上的菱形雕刻图案,柱、檩、枋、拱还都彩漆鲜明。虽然俗话讲“官不修衙”,顾嘉蘅在这儿呆的年头多了,有了感情,难免修修补补的。
1867年仲春的一天,卯时,沉寂的府衙内宅门前云板打了七下,内宅门、穿堂门、仪门、大门上的衙役依次敲一通梆子,顾知府的所有属下逐渐齐聚衙门。在三堂(内宅正房)燕思堂内,顾嘉蘅醒来,府衙新的一天开始了。
顾嘉蘅今早要升大堂,南阳籍太太亲自取来朝服,服侍他梳洗、吃早点。
顾嘉蘅是从四品,官帽饰青金石,所穿 袍为青色或蓝色,是八九爪的图案,补服图案是云雁。
穿戴好后,顾嘉蘅从东边卧室走出来,来到院内,三堂两侧有两座配房,与厢房形成东西偏院,另外还有东西跨院、廊房等,这进院落是全衙最华丽和最舒服的。顾嘉蘅的家人都在此生活。
顾嘉蘅出门一直向南走,穿过内宅门,来到二堂,再过寅恭门,到达大堂,堂内已是皂隶齐集,等待举行“排衙”仪式。
“排衙”是京官最羡慕外任官的地方。官场上流传着一个段子:京官与外任官相遇,外任官说:“我爱京官有牙牌”(长三寸,插在腰间,只有京官可用)。京官则羡慕地讲:“我爱外任有排衙。”
所谓“排衙”,就是“大陈执事,役吏叫头,皂隶吆喝”,是官署“装门面”的礼仪。那等“天高皇帝远”处极尽威风的情感体验,是连把伞盖也不允许打的京官无法享受到的。
“排衙”仪式细分多种,今天在大堂内举行的是衙参,即每月定期,由佐属官吏参见知府,其实是皇宫内百官上朝场面的克隆版、“小国君臣”的“土朝会”,倒也一派肃穆。顾嘉蘅高踞于太师椅上,俯视众人,面上微有得意之色。
顾嘉蘅知道,南阳府衙大堂,比保定直隶总督署(比它高二三级)都要轩敞。顾嘉蘅想,天子脚下的京官,低调慎重,倒是坐镇南阳,喘气儿更顺当。
顾嘉蘅环视四周,是他熟悉又亲切的景象。大堂由大堂及卷棚两部分组成,面阔五间,进深(包括卷棚)16.20米,硬山建筑,规格高,体量大,还用了斗拱,壮丽威严。
大堂内匾联高悬低挂,主要匾额“公廉”是由长于书法的顾嘉蘅亲题,这两个字既是为官者底线,又是很高标准。曾在南阳为官的金朝诗人元好问感叹:“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大堂上还有副对联集中反映了“公廉”的道德含义:
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骛声华忘政事;
养廉唯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
绕口令一样的对联,大意是说为官者要戒贪,不可贪名贪利贪财,要以身作则,节俭养廉,知行合一。
顾嘉蘅的太师椅后,设屏风一座,上面绘满江崖海水云雁图,富丽华贵。这是四品官才能用的画面。
屏风前,高出地面一尺设台,顾嘉蘅的公案与椅摆放于上。公案上摆放着文房四宝和签筒,签筒内插着红绿头签。一只签筒容积是户部颁定的一斗米容积,一支签子长度是一尺,碰到缺斤短两的经济纠纷,可以拿来当量具,当场杖责或责罚。
大堂两侧放置回避肃静牌、青旗、杏黄伞、青扇、铜棍、皮槊等仪仗及便轿、轿车、官轿等。
大堂内还摆着顾嘉蘅的所有职衔牌:南阳府正堂、奉旨协办团练、诰封朝议大夫、前翰林院编修、前功臣馆提调等。他出行时,这些职衔牌都要打在大轿前头,撑面子显排场。
《湘坡顾太守去思碑记》中记载:“(顾嘉蘅)因议去官,父老攀辕,童子牵裾,留之不得也。”第五任他是罢官而去,被迫离开。但他政声不错,南阳老百姓喜欢他。140年后,南阳人还没忘了他,按他执政时期的情况恢复大堂模样,把他所有的职衔牌都摆放在大堂上
时间:下午1点~5点事件:审案视察
早堂时间不长,两个小时。之后顾嘉蘅回了内衙。
午休后,顾到二堂接着办公。
上午“排衙”的大堂,是开读诏旨、接见官吏、举行重大仪式、公开审理案件时才使用,下午办公的二堂,是知府日常办公的地方。
二堂的门户叫,寅恭门。寅恭,出自《尚书》“同寅协恭”,意思是同事们要和衷共济,精诚合作。
南阳地处汉水流域,南北文化交融。府衙中多处建筑都有江南特色,廊道回环相连,寅恭门也是采用典型江南轩式做法,秀丽疏朗。
顾嘉蘅出了内宅门,走到寅恭门下,不经意抬头,看到脊枋上有一行墨书题记:“道光二十七年岁次丁未荷月上浣”,荷月是七月,上浣是上旬,这是他的前任知府岳兴阿修建寅恭门时留的标记。
顾嘉蘅穿过寅恭门,眼前是一个天井式四合院落,左右两侧有廊房,迎面便是二堂,规模仅次于大堂。
二堂建于清初,和寅恭门同年重修。修二堂的工程,顾嘉蘅倒是参与了,还把原来的“退思堂”堂名,重题为“思补堂”。二堂叫“思补堂,三堂叫“燕思堂”,都有深思熟虑,助其不足之意。
因为知府大部分时间在二堂办公,府衙的重要机构多围绕二堂布置,如东侧有粮捕厅,西侧有理刑厅,东南侧税课司,西南侧照磨所等。
顾嘉蘅坐在二堂内,和属下办理了一阵子案件。顾嘉蘅算是能吏,当他初任南阳知府时,曾用数月时间,清理积案三百余起。
不知不觉间,两个时辰过去了。顾嘉蘅觉得有些倦了。他站起身来,招呼属下:“去看看我新铸的大炮。”
一行数人出府衙,来到南阳府城城墙上,顾嘉蘅在城墙上修筑炮台三十处,并征召当地铁匠铸炮。顾嘉蘅细看一门大铁炮,向铁匠询问铸炮的情况。
这门大铁炮,约重两吨,由生铁铸成。从形制上看,是滑膛火炮,
发射铅 弹和铁弹。用火绳点火,前有准星,中部或尾部安照门供射击瞄准。火炮配备有相应的多样辅助器械。
顾嘉蘅监铸的这门大铁炮,140年后,就陈列在南阳府衙大门前。
除铸炮外,顾嘉蘅还修城练勇,都是为了对抗太平军和捻军。
他修城,是自明代郭云修城后,南阳府城一次最大规模的维修。他高筑城垣,疏浚城河,遍栽桃柳,以固垣根,城高二丈,城门石额联都是他的手迹,部分如今藏在南阳知府衙门博物馆。
所谓练勇,是组织地方武装,他的职衔便有“奉旨协办团练”。为了练勇,他在府衙后头添建三星祠,作团练公局,“廿四勇队,虎变鹰扬。雄师劲旅,阵伍精详”。建筑至今尚存。
时间:晚上7点~11点事件:题字读书
戌时,日暮。府衙前堂,衙役们都下班了,府衙内宅渐渐张挂起灯笼。顾嘉蘅忙完公务,和文友众清客们开始打点晚上的闲暇时光。
看戏是当时的首 选娱乐,但法律明令官员不许去戏园看戏,违者会严厉处分。乾隆时有个员外郎到戏园看戏,被痛打一百杖后免职。那么当官的怎么过戏瘾呢?叫戏班到家里唱堂会,一是不花钱,算是戏班出公差,二来也不违纪。一时间各衙门堂会泛滥。
除了唱堂会,狎妓狎相公吸鸦 片也是当时官场的常态。鸦 片战争前,官场吸 鸦 片十分严重,京官中吸鸦 片者占十分之一二,外官占十分之二三。
顾嘉蘅既无戏瘾,也无恶习。他有学问,书法 功力沉厚,楷书端庄浑厚,行草书洒脱不拘,著述又多,算是南阳历任知府中素质很高的。
当晚,顾嘉蘅和清客文友在二堂偏院的爱日堂小酌谈笑,喝至微醺,泼墨濡毫,为南阳武侯祠题书了唐杜甫《古柏行》,落款即“书于郡署之爱日堂”。
爱日堂高大宽敞,旧为推官署正堂所在。后来成为知府会友宴客的地方。堂前有莲池,池上架虹桥通对月轩,莲池内夏季莲花盛开,正是“半池莲叶半池菱”。因此,爱日堂在顾嘉蘅之后,历任知府都称作 爱莲堂,倒也名副其实。
顾嘉蘅在南阳呆的年头久了,熟知诸葛亮史迹,他曾多次主持修缮武侯祠。至今武侯祠内由他亲书的匾额有四方,对联有六副,题咏石刻十余块。
当听到清客们又在谈论诸葛亮的“襄阳南阳”之争时,顾嘉蘅眉头微皱,随口吟诵出“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清客们一听,纷纷叫绝。这款名联,散发出通透洒脱的意境,被后人广为传诵。
清客文友散后,顾嘉蘅回至内宅,三堂西跨院是他的书房——“醉墨山房”,春风沉醉的晚上,满庭翠竹,龙吟细细凤尾森森,他在庭院中踱步许久,再回到精雅的书房内,读书至夜深。
而此时,宅门上锁、大门上锁,府衙西侧的监狱锁门加封,整个衙门建筑群与世隔绝。唯有更鼓报时,有板有眼,把一个春夜,衬托得更加寂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