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至清,南阳先设郡,有100余位郡守,后设府,有百余位知府。100余位郡守,其衙署湮没于历史,已不可考,但郡守中之佼佼者,其“清廉宽仁”事迹被后世知府们效法,并在府衙内通过多种方式有所纪念。
南阳府衙门前曾建牌坊,是为纪念汉代的“召父杜母”;内宅门上挂着的木鱼,是为怀念汉代廉吏羊续;府衙二堂墙上挂着的蒲鞭,是汉代刘宽“宽仁”的象征,地上铺的篾席,则是清代刘拱宸德政的见证。
他们所力行的部分行政理念,至今仍具现实意义。他们为南阳百姓所造之福,至今仍被宛人感念。
当然,府衙内也有阴森的地牢、有骇人的传说,作为和现代人文精神疏离的古代衙门,在某种程度上,它充满了“合理合法”的非人性的血腥。或恶或善的许多郡 守知府,或实或虚都和这座老府衙有所牵连。一座南阳府衙,遂成为古宛城两千余年的官场缩影。这些郡守、知府中,有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戏曲家,也有军 事家、科学发明家。他们之中,有勤能之官,像汉代的召信臣、杜诗、鲍德,明代的孙哲、段坚,清代的顾嘉蘅等;有廉洁之官,如汉代的羊续;有宽仁之官,如汉 代的刘宽、清代的刘拱宸等;还有贪酷之官,如西汉的义纵、东汉的高赐。
古代官场的复杂,使得每个人都呈现出复杂的多面。如政声甚好的顾嘉蘅也捐过官。干练果断的清代知府任恺,也办过错案。
本篇要写的,是南阳的五位地方官员,以其勤能、廉洁和宽仁,青史留名,“父母官”一词,便源于他们中的两位。
当二百余位南阳“一把手”已湮没在岁月深处,他们孜孜以求的执政目标,至今仍高挂在南阳府衙的大堂上:
我与民为主实与民为仆,任差使亦任呼来,轻 肥甘借尔衣我食我,我过不妨告我,我贪不妨参我,慎勿畏我谤我,是背我而不能知我;人因显做官亦因显作孽,有阴阳必有报应,喜忧怒乐都能福人伤人,人前惯会骄人,人后惯会谄人,焉非羞人悭人,以大人而做小人?
他们清醒的自我反省,挂在府衙的内宅门上:“不要百姓半文钱原非易事,但问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座老府衙,该能给现在的行政者们许多启发吧。
“召父杜母”
清代,南阳府衙门前曾建有“召父坊”和“杜母坊”,分立东西,后毁弃。现在的南阳府衙博物馆,也拟重建这两道牌坊。“召父”、“杜母”是何人,南阳人为何仍在纪念他们?
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在汉元帝时当了南阳郡的郡守。
他在任期间,为人勤勉有方略。为发展农业,他组织郡中百姓开展了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兴修水利工程数十处,并亲自察看水源,筹划开通渠道,扩大灌溉面积 3万多顷,民得其利,积蓄有余。“现在南阳不少地方还有叫陂、堰、挡的,都是召信臣当时主持的水利工程遗迹。邓州六门堤水利遗址便是其中之一,现在是个市 保。”南阳府衙博物馆副馆长刘绍明说。
召信臣为避免用水发生纠纷,还制定了分水公约,刻石立于田畔。
召信臣在郡内大兴节俭之风,明令婚丧嫁娶不得大操大办。对郡内好逸恶劳和不法官府吏家子弟给以斥责罢官,严重的立案追究责任。
在召信臣的治理之下,南阳郡“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
召信臣因在南阳政绩突出,升为河南郡(治所在洛阳市东北)郡守,后被征为少府,位列九卿,卒于任上。
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皇帝下诏,每遇年节,南阳郡守都要率属官祭祀召信臣。
杜诗,字君公,河内郡汲县(河南卫辉)人,东汉光武帝时任南阳郡郡守。杜诗年轻时就很有才干,在郡中任功曹史(郡守的总务官),有办事公平之称。刘玄称帝后,召他到大司马府任职。公元25年,升为侍御史。之后任职多处,都是政绩突出。
公元31年,杜诗升任南阳郡郡守。他秉性节俭,为政清廉,南阳为帝乡,多皇室近亲,田宅逾制,权贵横行。他一到任,就诛杀豪暴建立威势。在处理各种摊派差役时,也显示出他爱惜民力的才干。
他注意发展生产,在农业上修治水利,广拓土地;在工业上大兴冶铁,铸造农器。他还创造了水排鼓风(水力鼓风机),用于冶铁,铸造农器,使生产效率大增,促进了南阳经济的快速发展,郡内家家殷实富足。当时南阳人把他和西汉的召信臣相比,称赞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杜诗于公元38年病逝。由于他一生淡泊,为官清廉,没有宅田私产,死后无钱办理丧事,遗体无处安葬。官员把情况上报后,光武帝下诏,赐其费用,在郡守官邸治丧。
曾在南阳县为令的金代诗人元好问曾感叹:“为县难,为南阳尤难。有汉以来,千百年居是邦者,不知其几何人?独召、杜有父母之称,其余则有问姓名而不知者,可谓尤难矣。”
元好问的感叹是有道理的,南阳自古属“冲繁难”之地,冲是指地理位置重要,繁指经济事务繁多,人口密集赋役重,难指民风强悍难治,清代南阳百姓上 访打官 司的数量全省第一,南阳的一把手是“请旨要缺”,即这个岗位是由皇帝亲自考察任命的。在南阳想做个好官员,难度颇大,召、杜两位便显得尤为可贵。
“南阳人后来为纪念两人,曾修二太守祠,俗称父母祠,又立牌坊纪念,南阳市至今还有一条小街被命名为召杜巷。”刘绍明说。
后世广为流传的“父母官”一词,便源于南阳的这两位地方官。
“羊续悬鱼”
南阳府衙内宅门上,悬挂着一条活灵活现的木雕大鲤鱼,过往游客无不指指点点,纳闷这是什么规矩。
“这是南阳府衙特有的,是为了纪念东汉灵帝时的南阳郡守羊续。”刘绍明说。
羊续,字兴祖,太山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羊续的祖父羊侵是司隶校尉,父亲羊儒为太常,羊续以忠臣子孙拜为郎中。
186年,南阳郡守秦颉被杀后,羊续被任命为南阳郡守。他一到任,就带着一名童子,微服巡行,了解风土民情。他对地方情况了如指掌,郡内豪强莫不被震慑。他崇尚节俭,入则破衣薄食,出则老马破车。当时的南阳豪强之家多奢靡,对此羊续深恶痛绝。
他廉洁自守,从不以权谋私。一天,府丞(郡守的属吏)给羊续送来一条当地名产——白河鲤鱼。羊续拒收,推让再三,府丞执意要郡守收下。府丞走后,羊续将 大鲤鱼挂在内宅墙壁上,风吹日晒,成为鱼干。后来,府丞又送来一条更大的白河鲤鱼。羊续把他带到内宅门前,指着悬挂的鱼干说:“你上次送的鱼还挂着,成了 鱼干,请你一起拿回去吧。”府丞羞愧,只得把鱼拿走了。
此事传开,百姓无不称赞,称其为“悬鱼太守”。世人以“羊续悬鱼”喻居官清廉、拒绝受贿。
明朝于谦赋诗曰:“喜剩门庭无贺客,绝胜府内有悬鱼。清风一枕南窗下,闲阅床头几卷书。”在于谦看来,门庭冷落是比府内悬鱼更可喜之事,品性如斯高洁,难怪能写出“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后来羊续的妻子同儿子羊秘来到南阳郡官署,羊续初闭门不纳,后来妻儿进门后,见只有布被、破衣、食盐和麦子数斛。羊续对羊秘说:“我对待自己都这样菲薄,怎能养活你的母亲?”羊秘只好带母亲回家了。
189年,灵帝欲升羊续为太尉,当时拜为三 公的人都要送礼,羊续却是坐在单席上,举旧絮布袍说:“臣的家当唯此而已。”羊续终于未登上公位,后来还被降职。
羊续死前要求薄葬,不接受赙赐遗赠。按旧制,二千石的官员死后,能获助发丧财物百万,他的府丞焦俭遵照他的遗愿,没有收受任何财物。后来灵帝以诏书的形式褒扬了羊续。
“蒲鞭示辱”“量比刘宽”
刘宽,东汉桓帝时任南阳郡守,华阴人,字文饶,为人有德量,涵养颇深。
有一天,他乘牛车外出,途遇丢牛人,竟找到刘宽,把他的牛认走了。刘宽默不作声,下车徒步回官署。不久,丢牛人找到了自己的牛,赶紧去还牛谢罪。刘宽和颜悦色地说:“世间多有类似之物,极易错认,何必谢罪。”
刘宽下县巡视,常与学官及诸生讨论经演,见农夫道以农桑之言,遇少年以孝悌之训。百姓深受其仁政感化,南阳大治。
刘宽生性温良,急怒不变色,他的妻子想试试他的度量。一天,刘宽衣冠楚楚欲赴朝会时,妻子让侍婢捧着肉羹,有意打翻污其朝服。刘宽神色自若,安慰侍婢说:“肉羹烫伤手了没有?”非独宽厚,简直是“杀死人的温柔”。
南阳府衙二堂内,挂着一条蒲草制的鞭子,轻轻软软,打人是打不疼的。刘绍明说:“刘宽理政,仁厚宽恕,行政有功,皆归下属,灾殃事发,引咎自负。他很尊重下属的人格,属吏犯过错,仅以蒲鞭轻罚,令其知耻改过。这就是‘蒲鞭示辱’典故的由来。”
南朝江淹《将军章》中说:“臣职右南阳,谢蒲鞭之政。”明显有效法之意。
清康熙南巡到江浙时,曾告诫臣下省刑爱民,不要任情逞威,要以汉代南阳郡守刘宽为榜样,他在《省刑爱民》诗中说:“齐民但示蒲鞭辱,报国应同竹坚。莫 恃才名轻庶物,冥冥之中有青天。”皇帝亲自树典型,有清一代,刘宽的影响是蛮大的,主政南阳的刘拱宸,学楷模学得好,河南巡抚整理他的先进事迹上报朝廷, 把他变成了“先进典型”。
现在南阳府衙二堂墙壁上悬挂着一块“量比刘宽”的匾额,堂前地上铺设两块篾席,这些都是为纪念刘拱宸而设的。
刘拱宸,字星平,清代江西新昌(今江西宜丰县)人,道光时进士,1866年任南阳知府。
刘拱宸自认是刘宽后人,处处师法刘宽,宽仁爱民。遇诉讼之事,他经常先召事主到偏房中问清事实,不到万不得已,不让事主屈膝公堂。
“二堂天花板是红色的,刘拱宸在公案前设两块篾席,遇到父子或兄弟间相争,就让年幼者长跪于篾席上,罚读《孝经》,取不孝便‘天诛地灭’之意,让当事人悔过。”刘绍明说。
刘拱宸热心文化教育,重新修整了宛南书院,并设立八所学堂。府县学宫用品毁损,他亲捐银两重修购置。他还到陈州府延请精乐舞者为师,招士子习乐。表演祭祀乐舞时,各地来观赏的人上千,南阳社会风气为之一变。
南阳府的老百姓说,二百年来,南阳知府中兴学养士、实心爱民者,最突出的就是刘拱宸等人。
汉代南阳郡郡守召信臣、杜诗,是有名的勤能之官。他们在南阳执政期间,为政清廉,勤政爱民,被尊为“召父”、“杜母”,后世广为流传的“父母官”一词便源于他们。
刘宽是汉桓帝时的南阳郡守,他为人有德量,涵养颇深,宽仁爱民,深得百姓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