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衙署建筑的文化意蕴

2017-05-10  来自: 南阳知府衙门博物馆 浏览次数:2214

    衙署建筑是中国古代官吏处理公务的的主要场所,也是封建统治的权力象征。在 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基于“民非政不治,政非官不举,官非署不立”(1)之识,对衙署的设置都十分重视,且有一定规制。比较现存北京故宫、保定直 隶总督衙门、南阳知府衙门、内乡知县衙门,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衙署至明清时代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制度化,渗透着浓厚的文化意蕴。
    一、中国古代衙署建筑的布局设计和建筑型制体现了象征封建统治权威的精神感染作用
    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说:建筑从最早的时代起,就有两个目的:一方面,纯粹是功利主义,即御寒暑、避风雨;另一方面,是政治性的,即借 沉沉巨石所表达出来的荣耀,给人以一种想象,前一个目的,作为穷人的居所已绰绰有余,但是天神的庙宇和帝王的宫殿,设计得要激起对天上的权力和对他们地上 宠儿们的敬畏(2)。和中国封建社会历代宫廷建筑设计思想集中体现统治权威相一致,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设计和建筑型制体现了象征统治权威的精神感染作用。
    明清两代的衙署,由于受北京故宫建筑的影响,主体建筑均座北向南,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两侧辅助,构成典型的衙署建筑格局。为了显示统 治权威中所体现的整齐严肃气氛,衙署中全部主要建筑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整组建筑以大堂、二堂、三堂为主体,其中又以大堂为中心建筑,内宅和其它建 筑都是围绕三大堂而建,因此,布局上显得严谨统一。为了更加强调大堂的庄重严肃,在大堂前如同北京故宫太和殿一样,布置了一系列的庭院和建筑:先是宽阔高 大绘有警示图案的照壁,此后东西分列过街牌坊(有的地方为东西辕门),接着是宣化坊、首郡坊或者钟鼓楼,然后才进入大门,大门之是仪门,仪门后东西两侧列 置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以及承发司、永平库,仪门与大堂遥相对应,戒石坊矗立其间,横额是:“公生明”,额联曰:“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 上苍难欺。”石板(或青砖)街道宽阔平直,自前至后渐次见高。所有这一系列布局手法都渲染烘托出大堂的重要地位,使人在进人大堂之前就已经感受到严肃森严 的气氛。大堂前设置月台,南阳知府衙门又特别做成卷棚,加上“九檩无廊式”硬山结构,大堂整体显得高峻威严;在色彩运用上,中国古代衙署依据定制,大都采 用冷色调,青砖灰瓦,暗色楹柱,梁枋彩绘,青蓝碧绿;就院内设景而言,衙署建筑的景物装饰多集中布置在内宅包括后花园以及东西两侧距中轴线较远的花厅内, 二堂以前由四合院分割而成的一个个空间里,几乎不用景物装点,甚至连后堂的槐树也是寥寥数棵。所有这些建筑手法的运用,都在于创造出一种严肃的气氛,以体 现统治阶级的权威。
    二、中国古代衙署建筑体现了封建社会宗法观念与伦 理意识
    衙署建筑在平面布局上特别强调轴线对称,即中央厅堂,两侧辅助,井井有序,尊卑有别。这种刻意设计的建筑布局,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人间秩序,以中轴线与严格对称的平面布局手法,将这一自明清明以来的衙署建筑之强烈政治伦 理意义表达得淋漓尽致,政权主题十分醒目。
    从现存的各级官署衙门遗存来看,中国古代衙署建筑都特别强调封建社会宗法观念的等级制度。就南阳知府衙门而言,其大堂代表了明清时代官式建筑的定 型化模式:高峻威严而不失府级衙署身份:它不同于重檐庑顶,金碧辉煌的太和殿,也不同于不用斗拱,青砖板瓦的小县衙,它是按照一定的官式建筑模数和用料标 准而建造的:大堂采用“九檩无廊式”硬山结构,以柱径为建筑模数,梁架斗拱一斗二升,青绿旋子彩画,暗色门窗柱子。可以说,中国古代衙署建筑大都再现了工 程的“做法”:木构架建筑中的柱、梁、枋、檩、斗拱,砖石作中的台基、踏步、墙、屋面,瓦作中的筒瓦、板瓦,都是有“法”可循的。既体现着各级衙署的应有 权力与威严,又显示了其所处行政级别的恰当身份。
    带有浓厚宗法观念的四合院建筑是中国历代建筑结构的主要形式之一。衙署建筑以中央甬道为中心,将主要建筑放在中轴线上,加上辅助建筑,构成前后贯 通的数进四合院,每进院落以主要建筑为中心,左右对称设置配房、厢房,廊房、过厅等次要建筑,这样的布局特点,适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便于安 排成员的住所,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有明显的区别(3)。
    再以职能部门的列置特点来看,中国古代衙署建筑全部遵循“左文右武”、“左尊右卑”、“前朝后寝”的布局思想进行设计。如衙署的六部房分列大堂东 西左右,东列吏、户、礼,西列兵、刑、工,即左文吏、右武兵,户、刑二房为中行,礼、工二房为后行。再如衙署建筑以左(东)为尊,以右(西)为卑;同知居 左,通判居右;县丞居左,主簿居右;东南为巽地,较为尊贵,寅宾馆多设东南,西南为坤地,正对“鬼门”,故设监狱(衙署仪门之西便门常称“鬼门”,署监狱 多位于仪门西南)。这是封建宗法观念等级制度在衙署建筑中的另一种反映。
    此外,在府署建筑中,除了作为行政机构所用的建筑,中国古代衙署机构内还常设庙宇、牌坊,如衙神庙或萧曹庙、大仙庙、马王庙、狱神庙,召父坊、杜母坊等一类的祠庙建筑。这些祠庙神像在教育人们树立忠孝人伦观念的同时,起到了维护封建宗法礼制的作用。
    三、中国古代衙署建筑体现了中国人内向、克制的民族性格特征
    建筑是一门艺术,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民族心态,不同民族因为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反映在建筑上,也就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就总体而言,和西方建筑大都 “浸洗在汹涌的激 情之中,超人的巨大尺度,强烈的空间对比,神秘的光影变化,出人意表的形体,飞扬拔扈的动势,骚动不安的气氛”(4)不相同,中国古代建 筑,无论是金碧辉煌的宫殿,还是平民百姓的寻常屋宇,一般都具有沉静幽思的情调和呈现出冷静而自制的内向形态,在具体建造上利用围墙有效地分割为内部与外 部空间,体现出布局上的内聚性。作为官式建筑的代表,中国古代衙署建筑型制直观地体现了中国人这一特定的文化心理内涵。
    从古代衙署建筑的布局特点看,衙署建筑占地从十几亩到几十亩,甚至上百亩,整体布局呈长方形,在偌大的长方形围墙内,由三条纵轴线将衙署格局连带 成主次分明的长方形大院,每个院落再以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为中心,形成大小不同、功能各异的四合院,这就使得整体衙署在结构上形成了一系列的四方院落,大 院套小院,小院之中再分小院,每个院落自成一体,层层牵制,院院界定,单调中透着冷静,呆板中显出了克制。
    从古代衙署建筑的单体造型看,尽管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榫卯组合木构架的典型特征,在形体上可以充分利用木构架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建 筑造型,但对作为官式建筑的衙署来说,这一优点几乎没有得到多大的发挥。在明清官式建筑标准化、定型化的制约下,南阳府衙大堂斗拱较小,出檐深度不大,柱 径与柱高比例为l:10,少有生起、侧角和卷杀,梁枋硕大,屋顶平直。在三大堂建筑造型的影响下,其余建筑除了形体上略显矮小外,几乎没有多大变化。衙署 整体建筑沉重,拘束,体现丁中国人内向、克制的性格特点。
    从衙署建筑的艺术风格看,所有衙署建筑无不在十创造一种严肃庄重气氛。比如,大堂建筑常采用无廊式,减去前排金柱做法,扩大室内空间;堂正中设公 案,两侧列“肃静”、“回避”牌及其它仪仗等,整体给人以空旷肃穆之感。再如前面提到的四合院及整体衙署建筑景点布局,无不在于创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 围。这种严格按照“工程做法”的设计思想,一方面反映了皇权威严在地方的深入,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沉稳庄重,内向克制的性格特征。
    四、中国古代衙署建筑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衙署建筑虽然严格按照明清标准化、定型化模式建造,但都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所辖区域大小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征。外国学者在对 中西古代城市文化比较研究中曾深刻指出:在中国城市特有的观念中,第一圆圈是由皇帝来代表,第二是内城,第三是外城,第四是近郊,第五是周围五百里的地 区,每个圆圈都精确地决定了社会交往的等级,每一个较外的圈与较内的圈相比有着相对的内外之别,即对于内圈是“外”的,对于外圈是“内”。同时,每上圈内 的空间在其相互关系中又有着内外之别,南为外,北为内,东西为旁边。城市功能和正确的城市结构之分配的一致性,自然地随着城市行政级别的降低及其与中国首 都的距离增大而减少,所以在中国较南部的城市与北部城市相比是不那么复杂和规则的(5)。中国古代衙署建筑的地方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早期建筑较晚期建筑更为自由
    明清时代“只有一个文化主题,就是在中国文化之大泽中,惟有封建王权至高无上,顺之者未必生,而逆之者必亡”(6)。从这一文化背景来观察明清衙 署建筑的文化现象,我们不难理解明清衙署之平面布局和主体造型,何以如此严谨,如此严肃。在封建社会日趋没落之明清时代,王权至上的文化主题早已透
过那庄严神圣,宏大静穆的宫殿建筑,渗浸于地方衙署建筑之中。然而却有一个例外:在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州级衙署——霍州署中,大堂面阔五间,悬山式屋顶,前 设敞亭,周筑墙堡,斗拱疏朗,梁架奇巧,这和我国现存的总督署,知府署,知县署相比,明显是一种“僭越”。究其原因,乃是因为霍州署为元代所建。
    第二、南方建筑较北方建筑更趋活泼
    现存河北保定直隶总督府乃清代一品大员之府第,然通观其衙署建筑,没有一座厅堂使用斗拱,而位于南北文化交流地带汉水流域的南阳府衙虽然比总督府 低一个级别,却不仅在大堂,二堂、三堂之檐下使用了斗拱,甚至连大门、仪门、寅恭门以及一些配房、厢房等次要建筑上也使用斗拱或雕花式代斗拱。再比如在明 清北方的衙署建筑中,少见使用月梁情况,而南阳府衙,内乡县衙的不少建筑上均于前廊使用了月梁,南阳府衙甚至于二堂西配房脊部也使用月梁,做成元宝脊形 式。保定总督府置于皇帝眼皮底下,自然襟若寒蝉,而内乡县衙远离京都,摆脱北方建筑之沉重、拘束气氛,吸取南方园林建筑一些特点,也是自然。
    总之,衙署建筑作为一组建筑群体,其文化内涵是多方面的,彼此交融,互为表现:在各级衙署所体现出政治精神的同时,其艺术风格总是如影随形表现其 中,而衙署建筑的艺术风格,又是在其特定的行政身份和地理位置中体现出来。中国古代衙署建筑映射出的文化意蕴,值得我们去体会和探讨。
    注:
    (1)明嘉靖《邓州志·创设志·内乡县治00
    (2)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ell)《为悠闲颂(《In  Praise  of  ldleness》)。转自《罗素文集》,改革出版社,1996年9月版。
    (3)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年5月版。
    (4)肖默《中西建筑的美学性格》。
    (5)[南斯拉夫J易婉娜·普里察(Ivana  Prica)《中西古代城市文化比较研究》,见《东南文化》1990年第一期。
    (6)王振复《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

文章出处:<游遍天下>2003年4月
联系作者:姚柯楠 yykknn000666@163.com

关键词: 论中国古代衙署建筑的文化意蕴           

南阳知府衙门博物馆,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府级官署衙门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联系电话:0377-63232861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南阳知府衙门博物馆 技术支持:汉都商网 网站地图 XML 备案号:豫ICP备05009928号-1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