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府衙现存古建筑30多座,共140余间。位于中轴线的建筑依次为照壁、大门、仪门、大堂、寅恭门、二堂、内宅大门、三堂;两侧有东公廨、西公廨、永平库,兵、刑、工房,三大堂的东西耳房,配房、厢房及寅宾馆等建筑。南阳府衙古建筑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本文仅作初步探讨。
一、府衙古建筑群为研究明清地方官吏的任用、属员、机构、诉讼、祀典、政事、租税、文书、庶务等提供了有形的实物资料
根据对南阳府衙现状及有关资料的研究,我们知道,清代府衙是严格按照官署建筑的要求建造的。不同的建筑有着不同的结构、形式,体现着不同的功用。其空间组合充分体现了府衙组织机构的特点。
1、府衙三大堂
府衙三大堂是府衙的中心建筑物。大堂又称“公廉堂”,是知府发布政令、举行重大典礼、公开审理案件的地方。知府的职权按《清史稿·职官志(三)》载: “总领属县,宣布条教,兴利除害,决讼检奸。”在封建社会“民刑不分,诸法一体”的情形下,知府始终在封建政治、司法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大堂 作为其职权的象征,也是府衙内规格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其结构也符合具体的需要,而与其他建筑有所区别。
府衙二堂居大堂之后,也称后堂。明代称“燕思堂”、“退思堂”,清代称为“思补堂”,都有退思补过之意。二堂是初审案件、商议判决意见的地方,设有公案,也审理一些不宜公开审问的案件。二堂建筑仅次于大堂。
三堂是知府接待上级官员,商议政务及起居的地方。有些案件事关机密,也在此审现。三堂的建筑体量、规格同二堂相似,但装饰则较为华丽,体现了它作为知府居所的特点,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
2、三班六房
南阳府衙三班六房分别位于府衙大堂的东西两侧。六房即府衙大堂前东侧的吏,户、礼房和西侧的兵、刑、工房。其职能和明清中央六部分管国事的政治体 制相一致。六房办事人员称作书吏、书办,统称典吏。各房分工明确:吏房掌官吏任用、考核及调动:户房掌粮银、民政、财政;礼房掌礼仪、庆典、考试、祭祀诸 事;兵房负责地方兵差渚事;工房掌水利、起盖城池、衙门、仓库等事。六房作为知府的直属办事机构,直接附设于大堂前的东西两侧,其布局体现了府衙的管理体 制。
三班即通常所说的衙役,分皂班、壮班、快班。皂班负责内勤。壮班负责拘传犯人、证人,快班负责侦缉。三班之外,还有民壮、弓兵,禁卒等役使人员,多的可达七、八班。他们从属于不同的机构,分散于府衙内,构成了府衙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三厅、三司和一所
三厅指军厅、粮厅和理刑厅。南阳府在明朝时分设军厅、粮厅,位于府衙二堂东侧,清顺治年间曾将二厅合并,总称“粮捕厅”,后又一分为二,是管理军粮的 机构。理刑厅是通判的衙门,也称“李署”,位于大堂西侧,负责预审、刑名等。一所即照磨所,设照磨一名,掌府衙内勘磨卷宗诸事。
三司包括经历司、税课司和司狱司。经历司负责“出纳文移”;税课司负责一府税课杂项事务;司狱司负责管理监狱、察理狱囚事务。它们都是知府的附属 官员,均有各自的衙门,分别位于东西两侧的附属轴线上。税课司、经历司、军、粮厅在东;司狱司、照磨所、理刑厅在西,这些建筑虽大多毁弃,但其位置均处于 中轴线的附属位置上,同样体现了府衙组织结构的特点。
府内的附属建筑还有寅宾馆、衙神庙、大仙庙龙神庙、马王庙及召父、杜母坊、戒石坊等,它们分别处于不同的位置,都可以体现出南阳府官员的为政理想和典礼制度。
二、南阳府衙古建筑群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制度特别是明清建筑制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结构体系,经过三千年的发展,由简陋到 成熟、复杂、再进而趋向简化,过程极其明显。明朝的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而清朝于1733年颁布的《工部工程作法则例》进一步予以制度化。南 阳府衙建筑群无论是总体布局还是单体建筑,都是严格按照明清官署建筑的要求建造的。同时,南阳府衙古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特别是明清时代的建筑思想。
1、典型的衙署格局:南阳府衙座北向南,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两侧辅助。从照壁至三堂,各院落之间距、比例,可以称得上是北京故宫的缩影。所不同的只是规模较小,机构较少,规格降低一些,而这些也正是府衙所处政治地位的真实写照。
2、高度定型化的建筑布局:衙署的主要建筑均分置于中轴线上,附属建筑分布于东西两侧附属轴线上,形成左中右三路布局。各轴线均有院落数进,每进 院落中,以主要建筑为中心,左右对称分布次要建筑,构成四合院式的布局特征。各院落之间通过门、廊、过道等有机地构成四通八达的内部路网,形成既有形式上 的分隔,又有实际联系的整体布局。
3、左文右武、左尊右卑、“前朝后寝”的布局特点。府衙中六房列大堂前左右,东为吏户礼三房,西为兵刑工三房,形成“左文吏,右武兵”的格局。同 时,衙内官员的衙门布局以左为尊、以右为卑:同知居左(东)、通判居右(西);寅宾馆居东,监狱居西。“前朝后寝”则是指府衙以前部大堂、二堂为知府治
事的地方,二堂之后为知府起居及家人的居住的场所。
4、符合规制的构架体系。南阳府衙主体建筑三大堂均为面阔五间,主要用七架梁,梁枋绘青碧。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制:“官员营建房屋…… 三品至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屋脊用瓦兽,梁栋檐桷青碧绘饰,门三间三架,黑油锡环,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梁栋饰土黄……”(《舆服志》)清沿明制, 南
阳知府为四品官,其建筑规格是和明清定制相吻合的。
三、南阳府衙的古建筑遗存,为研究豫西南(汉水流域)地方建筑技术和建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南阳府衙各建筑均为硬山式建筑,采用柱梁与承重墙相结合的方法,增强建筑整体的稳定性。府衙二堂用两排檐柱,两排金柱,金柱与檐柱之间用挑尖粱, 金柱间用大梁,其上用瓜柱承托各粱及檩,构成了坚固的构架体系。历经300多年风雨侵蚀,至今仍保存完好,足见其结构的稳固性。
府衙主要建筑中平板枋与额枋的使用,具有继承宋元建筑手法的特点。府衙多数建筑中,均使用额枋与平板枋,二者比例关系成“T”形,与清官式建筑实 例不同。根据梁思成先生著《中国建筑史》中对历代建筑细节的分析:“阑额(清代称额枋)与普柏枋(清代称平板枋)之关系,在宋金元为‘T’形者,至明而 齐,至明末及清初则反而‘凸’字形也”。南阳府衙三大堂均建于清初,其额枋与平板枋均呈“T’形。其额枋与柱顶平齐,平板枋置于其上,承托斗拱或代替斗拱 的方形、云朵形雕饰木块,承托檐檩或挑檐檩,具有承重功能,带有更多宋元建筑手法的特点。府衙三大堂多数附属建筑均如此,同时这也是南阳明清建筑的普遍特 点。这一特点对研究清初豫西南地方建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有关府衙的文化意蕴和地方建筑特色,以前曾有专论,在此作略。
四、南阳知府衙门对干开发建立包括北京故宫——保定直隶总督衙门——南阳知府衙门——内乡知县衙门的“中国古代官署衙门旅游线”,增强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感知作用.
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士元在考察南阳府衙后说:“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史,府衙是政治结构的象征,现在就是 档案馆,修复后可以让子孙后代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据记载,由于种种原因,在清代设立的215个府中,能够保存至今,规模宏大、布局完整的府衙建筑,目 前仅南阳府衙一处。而在全国成千上万座建筑中,属于衙署建筑的已廖廖无几,屈指可数。北京故宫,河北保定直隶总督衙门,山西霍县清代霍州衙门:河南内乡清 代知县衙门等。因此,保护南阳知府衙门,对推动建立中国古代官署衙门旅游线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文章出处:《南都学坛》2000年第四期。
联系作者:姚柯楠 yykknn00066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