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奚若(3排右3)与毛泽东等人的合影】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那段中国人都很熟悉的黑白视频中,当毛泽东宣告“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时候,有个戴着眼镜、留着短胡须、穿着西装的老先生,在镜头前晃了一下,从原来站着的台阶上让出位置,把沈均儒先生换了上去。这位老先生,就是张奚若。
张奚若,字熙若、自号耘。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回国后长期任教于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奚若历任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副主席。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提议者。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人士、社会活动家、政治学家。
张奚若虽然是有名的大学者,但一生著述并不多,著有《主权论》《社约论考》等。去世后,著述经整理辑成《张奚若文集》,1989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他是辛亥革命的元老,坐过清廷的监狱,还差点被杀。
武昌起 义后张奚若先生受陕西革命党的委托,经南阳到武昌与革命党联系。行至淅川紫荆关,被南阳镇台衙门官兵抓获,并羁押于南阳府城的监狱。
张奚若在《辛亥革命回忆录》中,语及被关押在监狱的详情:
第三天到了南阳府,并没有直接送到镇台衙门,而是到了南阳府衙。我住在一间非常肮脏的小屋里,挤满了十几个人,没有床或炕,铺盖就地上都无法打开。夜里睡醒时,常发现别的犯人拿我的腿或脚做枕头。空气当然是非常恶浊。
【南阳府衙地牢内景】
到第二天早晨我拿出几两银子托狱卒换点钱。他问我要吃什么,我说不想吃。他安慰我说“事有事在,饭总要吃啦”,并且建议我吃“胡辣汤”(是一种河南街头食品,或者是因为吃起来胡啦有声,故名)和饼。我同意要一碗汤一张饼,但他叫出去时却说“要二十张饼,二十碗胡辣汤”。我告诉他我只要一汤一饼,他回答“先生,这些人也要吃啦”我才明白新囚犯应当请旧囚犯的道理。
【南阳府衙地牢内景】
......我们当晚搬到一个优待的监狱里,一个小院,只有三间房子,据说是“告上状”(各县到府来上告)者或有功名的人住的监狱。从此以后,我们三个人又住一起了。搬过来以后那位师爷最初来看过我们几次,还送一些他自己家中烧的红炖牛肉等食品,但是最后又不来了。我们一住两个月,愈过愈焦灼不安。
这两个月的日子真不是好受的,隔墙就是重犯监狱,铁链的声音常常可以听到。镇台处的下文听不到,我们以为不免一死了,半夜里灯光如豆,听到门外马蹄声或是刀枪的摩擦声就不由人要吃惊。日子就随着恐怖的黑夜蠕动地过去......
【南阳府衙地牢保留下来的铁链】
文中提到“告上状”者所居的三间房,应当就是距离南阳府衙地牢不远的偏房。三位革命党在监狱还能吃上“红烧肉”,也是张奚若两月的牢狱生活唯 一值得宽慰的地方了。回忆录后面说,他们被捕后武昌军政府就通过各种途径解救他们,这位给他们送“红烧肉”的师爷可能就是一位革命党人。
如今,先生早已远去,他留给后人的,除了为数不多的文字外,还有不尽的怀念。“棱角先生”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也留在我们的期盼里。
【张奚若(中)与徐志摩、金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