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柯楠
南阳知府衙门是我国惟一保存完整、规制完备的元至清代官署衙门,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历史遗存,府衙是撑起 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实物证据。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府衙,是我市充分利用文物资源、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人文南阳”亮点结合的必然选择。目前,府衙 区域一期拆迁正在进行,这标志着我市在“文化名市”建设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南阳知府衙门在今南阳市老城区民主街100号,自元至元八年,宋咸淳七年兴建,历经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六个不同历史时期。
明嘉靖《邓州志》载,“民非政不治,政非官不举,官非署不立”,是说政权、官吏和衙署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换言之,官署衙门是和地方官吏、封建政权紧 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衙署是封建政权兴衰的标志和象征。目前,府衙一类建筑除了苏州遗有一通平江府治石刻,以及江苏新近发现的明清淮安府零星残存建筑 外,国内至今尚未发现一座如南阳知府衙门这样,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六个不同历史时期,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个不同性质地方政府所在地的古建筑群。700年 来,府衙屡兴屡废,基本保留了明代的建筑规制和清代的建筑风格,是北京明、清两代故宫在地方的折射和缩影。因此,南阳知府衙门对于研究我国元至清代府衙的 规制、变迁以及地方官吏的袭封、宗族、属员、诉讼、租赋、祀典、政事、财务、文书、庶务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地方政权不可多得的实 物“标本”。同时,它还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当前,南阳市委、市政府将南阳市城市的性质确定为国家 级历史文化名城,豫西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以及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提出要建设“文化名市”、“人文南阳”、“绿色南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充分体现了文物作为不可多得的人文资源对于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影响。
但是,由于历史上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南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今日已看不到昔日高大的城墙,宽深的城河。而在全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中,至今保存有较为 完整的城与隍的城市也并不多见,更多的则以“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而闻名于世。其中,既符合名城条件,内又保存有较完整的城墙 与城河的城市,大抵有西安等几座。不过,这些城市并未像南阳这样遗有明、清两代的衙署建筑。这就说明衙署建筑在南阳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说, 府衙是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和象征,是其它建筑不可替代的实物证据。
就南阳现状而言,在古城城墙不复存在、城市的基本框架和格局发生变化、新城与旧城之间已无明显边界可言的情况下,我们只有固守府衙,在成立知府衙门博 物馆的同时,大力加强府衙濒危古建筑的修复和景区景点建设,充分展现作为“稀有品种和门类”的南阳府衙所蕴含的深厚官署文化魅力;同时,力保王府山、接官 厅、府文庙、朝天宫、玄妙观、护城河、察院街(即今民主街)、汉代宛城遗址、汉代冶铁遗址、万兴东药店、三皇庙等一批古建筑、古文化遗址、历史街区和码头 商埠城区,逐步形成点状博物馆、线状历史街道和片状历史古城的文物保护网络,并积极利用和发挥张衡墓、张仲景墓及祠、武侯祠、汉画馆等人文资源所呈现出的 特殊作用。惟如此,南阳才能再现历史文化积淀的厚重和昔日古宛城的辉煌,建设“人文南阳”也才不会是一句时髦而空泛的口头言词。
如何保护和修复府衙?笔者认为应遵循几个原则:一、“修旧如旧”,严格保存府衙原有形制和地域特点,确保府衙文物资源的历史真实性。二、正确认识维修与重建的关系,严把工程质量关,注意防止建设性破坏。三、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力争做到“以文养文”。
南阳知府衙门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是一项长期艰苦而细致的工作,作为一项公益性很强的旅游开发景点,府衙的修复和建设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强有力的经济 支持,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南阳府衙景区建设投资的逐步加大落实,随着府衙景区配套设施的日趋完善,随着人们对古代官 署衙门旅游线兴趣的不断加强,南阳在不远的将来,必将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召来八方宾朋,为南阳经济的再次腾飞展现无尽的力量源泉。